——“双创”引擎助力平顶山向“新”而行系列报道之三
集聚创新要素 塑造转型发展新动能
——“双创”引擎助力平顶山向“新”而行系列报道之三
“双创”大赛,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要素集聚平台,促进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更加精准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6%,较202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尼龙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碳新材料成为全市创新活跃度最高的重点产业链,市场综合影响力、技术引领能力持续扩大;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重点产业链高值化攀升、绿色化发展;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等新兴重点产业链急速培育壮大,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充沛动能,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集聚金融资源,全周期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为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双创”大赛聚焦政银企协同发力,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一是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出台《平顶山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对首次认定或连续三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整体新迁我市且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按首次认定标准予以奖励;对首次认定的省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奖励。截止目前,8家企业入选省创新龙头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2家,全市创新型企业总量逼近1000家。二是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以研发费用后补助、创新券等形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2024年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运行以来,已投入7733.2万元支持全市37个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6.86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65.78亿元。2022年以来,累计兑现市级科技创新券超1000万元,支持122家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累计下达市级科技创新奖励资金2522万元,惠及100余家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三是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立足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建设平顶山市融资信用服务(新易贷)平台,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特色服务,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融资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持续注入的“金融活水”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2021年以来,指导企业获批省科技贷资金7.63亿元、专利质押融资资金11.5亿元、“专精特新贷”9.49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集聚科研资源,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一是搭建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桥梁纽带。以“双创”大赛为平台,吸引百余位院士、专家,众多国家级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参会,专题推介白龟湖科创新城建设规划、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现场发布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聚焦新材料产业链重大创新需求发布合作意向,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签约。二是建强创新平台载体。以创新平台载体集聚人才、资源,提升研发供给能力。紧盯科技创新需求,加快构筑定位清晰、梯次支撑、衔接有序的创新平台载体体系,集聚创新人才、资源提升研发供给能力。推动炼焦煤绿色资源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布局建设了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三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组织“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制造业产业体系骨干企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140余项。仅2024年就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立项53项、获得经费8104万元,项目数和经费额均创历史新高。平煤神马集团研发出“芳纶骨架材料”等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产品,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舞钢公司开发了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关键技术指标创造了世界第一,参与完成的《400万吨/年间煤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东方碳素的人造石墨短流程技术实现颠覆性突破,能耗、生产周期双降50%。
三、聚焦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产业创新
“双创”大赛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支持企业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煤炭、尼龙新材料、特种钢、先进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道路,让传统产业换发新的生机活力。支持平煤神马集团实施煤炭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开采,新增优质产能200余万吨。尼龙新材料产业主导产品产量达300万吨,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2024年尼龙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25年底,特种钢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将分别达400亿元、350亿元。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平煤集团、平高集团、真实生物等本地骨干企业,通过“双创”大赛引进头部企业和关联企业,狠抓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9.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6%、17.4%,占比分别提升2.0、1.4个百分点;全市涉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9.1%,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全市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72.8%,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依托尧山实验室,引进董绍明、朱美芳等院士团队,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第三代碳化硅纤维”等前沿技术在我市熟化。支持平煤神马集团围绕产业链图谱,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积极建设3GW光伏电站,一体推进风光资源开发,加快建设绿电绿氢、源网荷储等新能源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整体规模30GW、转换效率世界一流的光伏“超级工厂”,力争“十四五”末绿电替代率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