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
繁体|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本地新闻
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双创”引擎助力平顶山向“新”而行系列报道之四
科技金融与服务业科 2025-08-04 浏览次数:

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双创”引擎助力平顶山向“新”而行系列报道之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两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和生态构建,加快破解瓶颈障碍,推动形成高水平研究、高效率转化、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格局,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平顶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

一是高起点布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按照市委科技委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要求,在研发平台布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创新资源统筹等方面协调联动、协力推动。出台支持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平顶山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的政策支持。仅“十四五”以来,给予我市作为主持单位的25个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555万元奖励,争取省技术转移转化后补助资金536万元,极大调动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全方位加强各类创新主体成果供给体系。以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载体为引领,支持9项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实施45项重点研发课题项目,开展创新策源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夯实了尼龙产业基础研究体系。以神马帘子布发展有限公司、神马尼龙科技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为重点,已实现高端膜用工程塑料、对位芳纶、原液着丝等研究成果的转化。三是多层次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中国尼龙城建设目标,积极筹建尼龙产业公共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省能源及尼龙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地投运,实现26种尼龙产品和16项参数认证就近检验检测,“己二腈检测方法”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二、持续精准施策,建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平台

一是以概念验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筹建全国首家尼龙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围绕尼龙新材料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群发展需求,从概念先进性、应用场景、市场应用等方面对抗紫外功能尼龙66纤维制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尼龙基塑料荧光探伤等13个项目进行概念验证,加速发掘和释放研究成果的价值,打通尼龙产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二是以中试基地助推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建成16条中试生产线的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为尼龙改性、特种纤维、助剂等新技术成果中试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成功实现尼龙纤维多头纺工艺、特种尼龙纤维关键技术等39项新产品、新工艺的产业化,孵化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神马尼龙新材料中试基地,将“尼龙纤维中试基地”进一步向“工程塑料、中间体”延伸,为市内外尼龙产业发展中关键性、综合性、共性工程技术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提供中试服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巩固中国尼龙城尼龙产业优势地位。三是以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引领和辐射带动全省尼龙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批2家省(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高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围绕尼龙原料及中间体、尼龙切片、尼龙纤维及聚氨酯等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产学研活动,探索建立“一体系三机制”尼龙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色模式,辐射带动了以高新区、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中国尼龙城“两翼”的尼龙、聚氨酯、聚碳酸酯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逐步推动平顶山成为豫中乃至全国地区尼龙新材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

三、着力优化生态,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一是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尼龙新材料产业分中心建设。依托中国尼龙城尼龙新材料发展的产业基础、科研基础等,平顶山获批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尼龙新材料产业分中心,将建设集科技研发、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对外开放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协同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力量资源富集优势,用好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的渠道优势,进一步优化平顶山市内外尼龙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整合和利用能力,构建完善尼龙新材料产业技术转移体系,助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二是壮大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队伍。探索实施技术经纪人梯次培训计划,培养初级技术经纪人601人、中级技术经纪人118人,活跃在尼龙新材料等全市主导产业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依托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煤神马尼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获批建设10家省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持续提升技术转化转化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科技金融对成果转化的支撑作用。在创新前端,抢抓政策机遇,促使省级科技研发联合基金(产业类)落地我市,省、市财政每年各投入2000万元重点围绕我市优势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024年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运行以来,已投入7733.2万元支持全市37个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有望在特种石墨、半导体碳化硅、电子靶材等领域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创新后端,积极推动平顶山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地运行,利用金融资本进一步促进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管理、市场等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推动更多更具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