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平顶山学院与河南省平顶山市舜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双方将在特色农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领域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高校智慧。
4月17日,平顶山首个低空经济领域产业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恒井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无人机产业学院成立,首批183名实训学生已在8门专业课程中实现“课堂即车间”的沉浸式学习。
5月14日,平顶山市建设工程检测技术中心与河南城建学院牵手,聚焦建筑产业绿色转型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走向建筑工地。
5月27日,平顶山汝瓷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四方联动新格局将做大做强“陶瓷设计与工艺”省级特色专业,形成“教室与窑口零距离”“教学与生产同步化”的办学特色。
…………
这些密集落地的合作案例,是平顶山作为河南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生动注脚。从尼龙新材料到低空经济,从陶瓷工艺到绿色建筑,产教融合的“种子”已慢慢长成“繁茂森林”,奏响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的协奏曲。
顶层擘画:绘就融合“全景图”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之一。但产教融合不是散兵游勇的“独角戏”,而是需要顶层设计的“交响乐”。
近年来,平顶山市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把推进产教融合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坚持产教城一体布局、科教产一体贯通、政教企一体协同,对标抓实规划布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等重点任务。
为下好规划引领这一“先手棋”,平顶山市把产教融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平顶山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实施细则》等文件,以“一芯策源、两城驱动、三带融汇、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破题,将花山智慧岛、白龟湖科创新城等创新极与中国尼龙城等产业核有机串联,厘清发展改革、教体、人社、科技、财政等部门职责任务,压实政府部门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高校的创新驱动作用、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四维耦合。
这种布局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1.37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省市科技联合研发基金真金白银的投入,配合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包”的精准滴灌,让产教融合从蓝图走向现实。
实践深耕:人才育用“无缝隙”
“当课堂就是车间、教师就是技师,知识就有了直击产业痛点的温度。”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张虽栓说。
该校已与30余家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1+X”证书等多种模式协同育人,并成功获批河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这是平顶山市探索开展嵌入式、订单式、校中厂、学徒制等协同育人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推动校企合作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融合”,平顶山市的核心举措是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近年来,平顶山市坚持专业与专业、专业与就业联动,统筹产业发展、企业创新、教育育才需求,出台《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围绕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制造、煤焦化工、陶瓷等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探索校企“双师联合培养”,实现急需技术融进课程、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数据显示,平顶山市目前已打造省级以上特色专业43个(国家级17个、省级26个),认定“双师型”教师2295人,累计培育技能人才102.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8万人……“教室连着车间、教师带着技师、学生跟着项目”的新育人生态,让5所中职院校的2000余名订单班学生未出校门便已锁定岗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的“无缝衔接”。
此外,为了给校企协同育人提供载体平台,平顶山市大力建设特色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鼓励在平高校在开发区建设特色学院、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累计已建成尼龙科技、电气装备、汝瓷等产业学院19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157个,打造平高集团、河南铁福来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1家,尼龙新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成功建设成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产教融合不仅要“协同育人”,更要“协同创新”。平顶山市构建了“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创新机制,组织引导产业学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等重点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打通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中宜创芯与浙江大学开展碳化硅成套技术攻关和工业化研究,半导体碳化硅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常俊标教授团队等深度合作研发,阿兹夫定成为全球抗艾新药和国内首款新冠口服药,获中国专利金奖……
机制突破:融通壁垒“活水来”
“作为‘科技副总’,我们的作用不仅是技术攻关者,更是架起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的桥梁。”在与平顶山中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几年后,河南城建学院娄彤教授对产教融合感受很深。
高层次融合需要机制创新破壁清障。平顶山市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市管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人事自主权的若干措施》,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谋划实施百名院士进园区、百家企业进校园,千名博士进企业、千名高管进课堂,万名学子进鹰城、万名工人进教室“双百千万”人才工程,51名清华大学等高校博士挂职企业“科技副总”,218名企业高管受聘高校产业导师,签约人才项目139个,投资额325亿元,让人才在有序流动中协同创新、共同创造。
此外,平顶山市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作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推行“科技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机制,完善“政产学研”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规则,推动今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48项,成交总额38.17亿元,同比增长120.25%,越来越多的“科研之花”结出了“产业之果”。
政策“阳光”与机制“活水”共同滋养产教融合的生态。平顶山市将符合全市重点发展领域、符合产业政策和教育政策、符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要求,构建“基础+产业+园区+专项”一揽子政策框架,细化制订“平顶山英才计划”“1+N”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了财政、金融、税务、国土等政策操作指南,确保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实施细则及“政策包”落到实处。
近年来,1.54亿元的实训平台建设资金、超2000万元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抵免……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企业、学校参与融合的热情持续高涨。人才政策“免申即享”信息平台的搭建,则为人才精准解决了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2000多套配备齐全的人才公寓、高层次人才生活津贴、购房补贴的发放,更是彰显了平顶山爱才惜才的诚意,让这里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创新沃土。
从签约仪式上的握手言欢,到实训车间里的师徒授业;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坚,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平顶山市的产教融合早已超越简单的校企合作,正在成为城市转型的“基因重组”,推动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实现深度咬合。
正如今年4月在平顶山市举办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题研讨班上,大家讨论后得出的一致结论:“当高校的智慧与企业的需求同频共振,当政府的引导与市场的活力相得益彰,产教融合就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平顶山日报记者 孙聪利)
(原载于2025年7月10日《平顶山日报》1版)
豫公网安备 41040302000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