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⑥ㄧ聚链成群篇一聚链成群夯实转型根基
6月10日,平顶山市锦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由煤炭加工成的一卷卷洁白锦纶丝线在织机上飞旋,转眼变为布料。
从一块煤到一根丝,这是我市打造“7群12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对标省委战略部署,把培育重点产业链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抓手,立足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战略需求、长远发展,梳理确定了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数字经济、轻工纺织、绿色食品7大产业集群12个重点产业链,建立市级领导担纲的产业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完善“链长+专班”和“方案+图谱+清单”工作机制,明确支持政策措施,力争培育一批主导型“链主”企业,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2023年8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出台《平顶山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坚持“聚企成链、聚链成群”,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增优势,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规模能级。
在我市所有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中,尼龙新材料产业链是重中之重。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涵盖上游原料、中间体到下游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发挥原材料产业基础优势,我市积极推动材料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材料之都”。建成全球最完整的碳基尼龙新型材料产业链,中国尼龙城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中国尼龙城及相关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1000亿元;深入实施“一转带三化”,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材料、装备、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先进钢铁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400亿元、350亿元;尼龙新材料、新型电力(特高压输变电)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坚持无中生有、有中出新,我市积极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储能、特种工程材料等未来产业。碳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等细分领域产能全国第一,人造特种石墨全国市场占有率70%,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中宜创芯年产2000吨电子级高纯碳化硅粉体项目投产,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填补河南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领域空白。河南省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完全掌握能源管理、数字运营等关键技术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企业,平高电气储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储能容量、储能功率均居国内第一。真实生物自主研发的阿兹夫定是国内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专利的1.1类治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特效药,是全球首个靶向艾滋病毒逆转录酶与辅助蛋白Vif的双靶点抑制剂,也是河南省首个用于临床试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
“下一步,我市将以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突破带动产业链整体迭代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链优化、竞争力重塑、价值链跃升,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高效衔接、深度耦合,全力建设材料之都、尼龙之城、电气之谷,为建设现代化鹰城提供坚实支撑。”市工信局局长吕文卿表示。2025年,我市12个产业链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91个,项目总投资1539.22亿元。
从“一煤独大”到“多链共舞”,平顶山的“聚链经济学”证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是抛弃过去,而是以链为脉,让传统与新兴“基因重组”。这里的故事,是技术的突围、企业的共生,更是人与城的重生。正如一位老矿工所言:“以前我们挖煤,现在我们挖‘链’。” (本报记者 田秀忠)
■编后
聚出新实力 链出新气象
朱丙强
从一块煤到一根丝,再到一条链一个群,在工业资源的一次次裂变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底气更足、步子更稳。
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先行。经济要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产业链韧性势在必行。正是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我市坚决改变一条腿走路的局面,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确定了打造“7群12链”的目标,坚持聚企成链、聚链成群,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并推动五链耦合,实现从“一煤独大”向“多链共舞”的转变。数据和事实证明,产业转出了新气象,经济转出了新动力。
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相发展,便可能产生无限风景。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链入群,便能聚集起强大的合力,让平顶山转型的脉搏跳动得更加强劲,让古地新城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做好聚链成群大文章,平顶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