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
繁体|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普园地
【航天科普】长征火箭家族迎新丁 简读新混动火箭“身体密码”
2022-03-30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郑莹莹 马帅莎

中新网上海329日电 (郑莹莹 马帅莎)作为一个“混动小子”,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简称:长六改)29日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出发”了,它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新成员,“身上”藏着新密码。

“长相”:全箭总长约50米,起飞重量约530吨,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不小于4吨。

“身体”:固液搭配,“干活”不累。长六改采用“固液混动配方”,是中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1个“液体芯级”捆绑着4个“固体助推器”。液体发动机性能高、工作时间长;固体发动机推力大、工作可靠、使用维护简单。

“帽子”:定制版“皇冠”。长六改的整流罩是目前中国最大尺寸的4.2米全透波复合材料火箭整流罩。“皇冠”采用全透波复合材料,减“重”不降“质”,让火箭承得住“皇冠”的同时,整体“体重”良好。

“饮食”:能自己“吃饭”。长六改发射前4个小时,全体工作人员从发射塔架撤离,这比常规运载火箭发射流程提前了近3.5个小时。长六改“特别自觉”,会自己“喂饱”自己,离开地球。在中国“运载火箭家族”中,长六改因表现突出摘得几朵“小红花”:不仅首次采用自动对接加注(“吃饭”)技术,实现远程全流程推进剂自动加注;还首次采用零秒脱落技术,让火箭箭地连接器在起飞瞬间自动脱落。

“健康”:在中国运载火箭家族中,长六改首次采用了伺服系统在线故障诊断与自适应重构技术,火箭飞行过程中,当某台伺服机构出现故障时,智能“大脑”会根据自我诊断后的结果,重新进行计算,并分配控制指令,实现火箭飞行的智能控制。

 

【延伸阅读】

长征六号改成功首飞,长征火箭家族还有哪些“新成员”?

来源:新华社

作者:胡喆 刘媛媛

 

329日,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该型火箭的首次飞行试验。

回顾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史,长征火箭家族已经迈入“400+”发射次数的崭新征程。在新征程中,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族谱将继续完善,除了今次首飞的长征六号改以外,长征火箭家族目前已有不少“新成员”,他们被统称为“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乙

长征五号是新一代大型两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于201611月完成首次飞行试验。今后将承担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试验舱等发射任务。长征五号研制成功后,其综合性能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是以发射空间站舱段任务为目标进行设计的大型近地轨道液体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进行改进研制,按照“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要求,遵循技术共用和产品化设计的原则,充分继承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基础和经验,并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满足空间站工程任务要求。

长征七号和长征七号甲

长征七号是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是为了满足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货运飞船作为向空间站及空间科学实验室运送货物和推进剂等物资的使者,被亲切地称为太空中的“快递小哥”。

长征七号甲是基于长征七号的新一代中型高轨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火箭主要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7吨,填补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到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长征八号

长征八号是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火箭可从文昌和酒泉发射。全箭总长50.3米,芯一级直径3.35米,二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356吨,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可以把约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一号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运载火箭,可在不同发射场、海上和陆地实施发射。火箭全长近21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兼容2米和1.6米两款整流罩,可将5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具备小时级发射、适应复杂发射环境、基于民用船舶实现海上发射等特点,截至目前火箭已在西昌、酒泉、海上进行过发射,具备很强的适应性。

立足未来国际航天发展趋势,为保持航天运输系统先进水平,我国规划了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当前,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已集体亮相,逐渐在密集、复杂的航天任务中担当重任,中国运载火箭发展迈入绿色无污染的新阶段,运载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与现役运载火箭相比,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推出是又一次巨大的技术跨越,不仅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而且运载能力成倍增长,令我国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高。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现役的运载火箭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实现新老火箭全面交替,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