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
繁体|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普园地
【生命科普】首个类人囊胚构建者吴军:希望体外培养独立人体器官
2021-03-19 浏览次数: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贺梨萍

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人类在体外构建出了完整的人囊胚样结构。

北京时间318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发这一重磅突破。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解剖与发育生物学系教授Jose M. Polo团队,以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助理教授吴军等人率领的团队,采用不同的路径体外构建出人囊胚样结构,并各自发表了论文。

这两项突破性的工作,或将让人类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多了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可能性。吴军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对于人们来说,人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还是一个‘黑盒子’。”

我们对于胚胎发育的了解,大多是还是来自于对小鼠等各种模式生物的研究。究其原因,吴军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两点:一、使用胚胎进行研究,涉及很多伦理问题。二、能够用于研究的人类胚胎主要来自于采取人工授精治疗后的夫妇,将多余的胚胎捐赠用于研究。”然而,这些稀有的胚胎数量,远远达不到进行深入研究的需求。

包括吴军在内的科学家早就开始设想,如果能够在体外获得一种类似于人类胚胎的结构,这将同时解决上述的两个问题,使科学家们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变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年之前的20172月,彼时还是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吴军及其合作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发表了另一项研究,他们把人类干细胞注入猪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猪嵌合体胚胎,并在猪体内发育了34周时间。该研究被认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201910月,吴军等人在《细胞》发表研究,报道了利用扩展多能性干细胞在体外构建功能性的胚胎结构,而不经过传统受精方式。这一新模型未使用配子,可以以高通量方式揭示早期胚胎的发育机制,并构建机体各部分类器官。

202012月,吴军等人再次在《细胞-干细胞》发表论文,他们首次在多个物种中培育出一种新型干细胞系,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世界首例马鼠嵌合胚胎。

谈及其多年来的研究,吴军表示,其理想之一是希望通过干细胞技术,获取有功能性的独立的人体器官,从而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合法有效的器官来源;另一个理想则是尽可能多的获取不同物种的干细胞,特别是有不同特征的物种,研究这些物种的干细胞和早期发育有可能会帮我们发现抗癌、人工诱导冬眠等有效方法。

而回到科学界和公众都讨论广泛的生物伦理问题,吴军强调,其最新的这项研究获得的并不是真正的胚胎,“类囊胚非常接近真正的囊胚,但是它和囊胚仍然不相同。”他表示,“从生物学角度,这个结构的本质并不是胚胎,只是一个可以经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胚胎干细胞的集合体。”

而即使在人类胚胎研究的框架下,他认为他们的研究仍旧符合国际上的法律法规以及准则。更重要的是,吴军认为,“通过对囊胚样结构来研究人类早期胚胎的发生和发育,可以不使用真正的人类胚胎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保护。这些研究对解决出生缺陷和人类发展的许多其他重要且未被研究的方面打开了窗口。”

据学校官网介绍,吴军分别于山东大学及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学博士学位。经过南加州大学Martin Pera教授及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培训后,于20181月入职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发新型干细胞,建立高效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编辑工具,专注于利用种间嵌合体来研究进化背景下的发育生物学、身体和器官大小的确定、物种的特定行为特征、抗癌性以及物种屏障的分子基础。

以下为澎湃新闻对吴军的采访实录:

澎湃新闻:这项最新研究描述了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获得的人囊胚样结构,研究的初衷是什么?您希望与之相关的研究未来能解决哪些问题?

吴军:目前对于人们来说,人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还是一个“黑盒子”。对于胚胎发育的了解,大多是还是来自于对各种模式生物的研究,比如小鼠等。这主要是因为两点:一、使用胚胎进行研究,涉及很多伦理问题。二、能够用于研究的人类胚胎主要来自于采取人工授精治疗后的夫妇,将多余的胚胎捐赠用于研究。然而,这些稀有的胚胎数量,远远达不到进行深入研究的需求。因此,如果能够在体外获得一种类似于人类胚胎的结构,这将同时解决上述的两个问题,使科学家们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变为可能。

研究胚胎早期发育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一些人类早期重大疾病造成的流产,畸形儿,女性受孕障碍等疾病,并为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人造胚胎还可以建立药物筛选模型,通过筛选对早期胚胎发育致畸的药物,从而为进入临床应用的孕妇药品提供安全性模拟检测。

澎湃新闻:这是首次获得完整的人囊胚样结构,能否介绍下关键的试验步骤?其中的难点和突破点是什么?

吴军:人囊胚样结构主要包括三种细胞类型,上胚层细胞、原始内胚层细胞、以及滋养层细胞。如何让这三种类型的细胞,在构建过程中,正确出现在其固定的位置上,是一个难点。

早期小鼠人造囊胚的构建是直接将上胚层细胞以及滋养层细胞放在一起共培养,通过特殊的培养条件,使其构建成囊胚结构。但是在人类细胞中,科学家们经过不断尝试,以三种细胞为来源去构建人类囊胚并不能成功。原因在于人类胚胎干细胞与小鼠还是有很大差别,在小鼠中,细胞类型比较稳定,但是人类的胚胎干细胞是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其细胞类型可以互相转化。

由此,我们提出新方案,是否可以以一种细胞类型为起始点,通过让其自我分化与组装,从而构建出具备三种细胞类型的囊胚。经过测试,我们成功了。我们最终采用人初始多能性胚胎干细胞,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向原始内胚层细胞和滋养层细胞两种细胞进行分化。而且这个过程其实也更接近胚胎发生过程,是由均质化的细胞,一步步发育成囊胚,而不是由不同细胞去构建。

因此,这个过程本身就模拟了胚胎早期发育的过程,对于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澎湃新闻:和天然的人类囊胚相比较,研究获得的人囊胚样结构有哪些相同点?同时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带来什么问题吗?

吴军:囊胚是指发育至第56天的胚胎。和天然的人类囊胚相比,人囊胚样结构的相同点主要在于:第一,它们的结构类似,是一个有空腔的泡状结构,并且体积大小,细胞数目处于基本相同的范围之中。第二,它们细胞组成类似,通过对关键蛋白的分析,发现在囊胚及类囊胚结构中,都同时存在三种构成囊胚的细胞,即上胚层细胞、原始内胚层细胞、以及滋养层细胞。第三,基因表达水平类似,通过对结构中每一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并且同真正人类囊胚中的细胞进行对比,发现在类囊胚结构中的部分细胞表达图谱与真正的胚胎细胞高度重合。

以上各点虽然说明类囊胚非常接近真正的囊胚,但是它和囊胚仍然不相同。首先这个结构完全是在体外形成的,这和真正的体内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它的结构,基因表达只是接近囊胚,而并非完全一致。第二,类囊胚结构的形成并没有经历过精卵结合,合子基因组激活等等对于胚胎发育至关重要的过程,因此它的表观生物学信息一定与真正的囊胚有很大差别,这点需要我们在将来进一步认证,这些差异导致类囊胚结构很难完成后续胚胎发育的完整过程。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获得了一种模型,它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模型终究是模型,自然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不能完全取代对人类真正胚胎的研究。但是通过这些与人真正囊胚最为接近的模型,进行大规模实验,在获得宝贵的线索之后,再回到真正胚胎进行确认,这样提高了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探寻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奥秘;科学也是在这样一个不断探寻,验证的过程中趋于完善。

澎湃新闻:团队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

吴军:目前制作类囊胚结构的方法只是一个初步尝试,获得结构的效率并不是很高,且并不稳定,所以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团队目前正在继续优化方法,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加高效和稳定的平台供其他的研究者使用。

澎湃新闻:关于此类试验,科学界和公众都会关注其伦理性,您如何看待这项研究的伦理问题?

吴军:首先,我们必须强调一点,我们研究的并不是真正的胚胎。这个结构只是一种与胚胎具有相似结构的细胞集合体,他并没有生命形成的必须的受精过程,并且目前为止,不能证明该结构具有和胚胎一样具有发育到更复杂胚胎结构的特性,比如产生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等。因此,从生物学角度,这个结构的本质并不是胚胎,只是一个可以经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胚胎干细胞的集合体。

其次,即使在人类胚胎研究的框架下,我们的研究仍旧符合国际上的法律法规以及准则。关于人类胚胎的研究,国际通用的准则为“14天准则”,即体外研究应在受精后14天结束——大约是子宫内植入正常完成的时间。法律和国际规范禁止科学家在14天后,或在“原始条纹”结构出现之后培养人类胚胎,该结构定义了人体主要组织开始形成的时期,且胚胎不能再分裂成同卵双胞胎。我们培养出的人囊胚样结构,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第5-7天,在此基础上,我们让其分化了四天,加起来总共10-11天。

此外,我们使用的细胞系是美国NIH批准的胚胎干细胞系。

因此,不论从任何层面,我们的研究从法律道德上符合伦理要求。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囊胚样结构来研究人类早期胚胎的发生和发育,可以不使用真正的人类胚胎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保护。这些研究对解决出生缺陷和人类发展的许多其他重要且未被研究的方面打开了窗口。

澎湃新闻:您多年的工作都致力于干细胞基础和转化研究,此前还成功培育了人猪嵌合体,这次在人胚胎模型技术方面又获得进展,能聊一聊您在科学研究上的理想吗?在您的设想中,希望您的研究能带来哪些领域的突破?或者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哪些问题?

吴军:人类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通过将生病坏死的器官移除,用健康有活力的器官替代,可以使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再次获得生机。当前社会背景下,器官移植最重要的制约不是技术,而是器官来源。器官需要在离开母体一定时间内重新移入新的生命体内才有可能存活,而大多数意外死亡事件必须在生前签订捐赠协议,并且个体没有重大疾病,这些苛刻的条件使我们很难获得可以更换的器官来源。

我的理想之一是希望通过干细胞技术,获取有功能性的独立的人体器官,从而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合法有效的器官来源。当然,这个只是终极目标,这条路目前看起来还任重道远,我们的研究只是为这些未来打开了一扇门,更多的研究需要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努力。

另外我觉得干细胞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来挖掘发育生物学中未知的奥秘,我的另一个理想是尽可能多的获取不同物种的干细胞,特别是有不同特征的物种,比如很少得癌症的裸鼹鼠和冬眠时间最长的北极地松鼠。研究这些物种的干细胞和早期发育有可能会帮我们发现抗癌和人工诱导冬眠的有效方法。

 【延伸阅读】

科学家构建首个体外人囊胚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辛雨

20213181464372.jpg


实验室培养的人类囊胚与5天大的人类胚胎有许多相似之处。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处于囊胚期的人类胚胎比圆珠笔尖还小,可能包含不到100个细胞,长期以来,囊胚期人类胚胎的发育路径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例如,许多流产发生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囊胚也可以分裂产生双胞胎。

现在,多个研究小组已经找到了模拟囊胚模型的方法,可在实验室诱导培养人类细胞形成与真实细胞非常相似的簇状细胞。

318日,《自然》发表两篇文章,描述了两种在实验室条件下生成的人囊胚样结构。这使研究人员能够解决有关人类生育能力的重要问题,如为什么体外受精经常失败。

“囊胚模型将成为研究人类发育这一阶段的窗口,将允许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莱斯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Aryeh Warmflash说。

我们都曾经是囊胚。对人类来说,这个阶段开始于受精后5天左右,只持续几天,是一个分水岭。“囊胚是我们培养特殊细胞类型的第一个阶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发育生物学家Janet Rossant说。这一阶段还引发了另一重大事件——着床,此时囊胚依偎在子宫内膜,开始与母亲的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胎盘。

但是,要回答诸如哪些基因协调囊胚发育,以及为什么着床常常不成功等问题一直很困难。人类囊胚的唯一来源是最初用于体外受精的捐赠胚胎,这些胚胎非常稀少,而且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包袱。为了寻找替代方法,很多科学家已经诱导老鼠干细胞形成囊胚样团块,但它们并不能完美重现人类胚胎中发生的事情。

为了制造人类囊胚模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家吴军及其同事首先锁定了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可以从人类囊胚中分离出来,产生我们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研究人员此前发现,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以在囊胚中形成三种类型的细胞。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当他们用两种分子混合物刺激培养的人类胚胎干细胞时,这些细胞会聚集成囊胚的死亡模子。

胚胎干细胞来自人类的囊胚,它们有许多相同的伦理和实践限制。但在正确的分子刺激下,研究人员可以将成熟细胞(如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同样的组织生成能力,但不需要破坏胚胎。研究人员表示,用同样的两种分子混合物推动人类iPS细胞也会产生类似囊胚的细胞簇。

第二篇论文是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Jose Polo领导的,他在研究皮肤细胞如何转变为iPS细胞时,偶然发现了制造人类囊胚的另一种方法:尚未完全转化为iPS细胞的中间细胞可以产生所有三种囊胚细胞。在标准培养皿上,细胞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但在更宽敞的空间里,它们会聚成类似囊胚的球体。

上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发育生物学家Magdalena Zernicka-Goetz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研究员于洋领导的研究小组分别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论文,报告他们也用“延伸”的人类干细胞制造出了类似胚囊的簇状细胞。

Polo和吴军的研究小组证明了他们的胚囊再现了人类胚囊的许多特征。例如,它们含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并且开启了许多相同的基因。至少在培养皿中,胚囊可以重现一些移植的早期步骤。

聚成类似囊胚的球体与体外受精来源的囊胚有几个关键区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殖和发育生物学家Susan Fisher说:“有很多事情我们不了解,但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第一步,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尽管新技术效率低下,Polo指出,它们仍然可以大量产生囊胚。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囊胚来测试某些化学物质是否会破坏胚胎发育,追踪突变是如何导致出生缺陷的,并改进体外受精。吴军警告说,囊胚不是胚胎,而是“经历了胚胎发生早期阶段的细胞集合”。他补充说,人类的囊胚不能发育成胎儿。

一项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指导方针明确指出,禁止囊胚生长超过14天,以上四组囊胚研究都遵守了这一限制。据悉,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将于5月发布新建议,可能会对胚状细胞等胚胎结构的研究提供进一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