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顶山科学技术局!
繁体|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普园地
【信息科普】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03-20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网

  目前全球未来产业前沿领域竞争格局尚未确立,我国面临抢抓主动权、构筑竞争优势的重要机遇期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借助场景创新和需求牵引,与前沿技术形成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高效贯通创新、研发与应用各环节,加快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推广

 

  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

  文 | 乔标

 

  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技术颠覆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空间潜力大等特征,是大国产业竞争的战略焦点,也是塑造未来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形成未来产业部分领域先发优势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意义重大,从国内发展看,近年来各地聚焦前沿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不断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市发布未来产业政策文件30余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未来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例如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培育成效显著,安徽量子信息、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浙江类脑智能、江苏未来网络等逐步形成一批全球创新引领成果。《实施意见》重在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为加快传统及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赛道新动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

 

  从国际环境看,前沿科技和产业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焦点,近年来,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未来产业布局,美国发布的《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新一版关键和新兴技术(CETs)清单,欧盟发布的《欧洲新工业战略》,日本发布的《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2021-2025年)》,韩国发布的国家战略技术培育方案,均明确要加强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发展。当前全球未来产业前沿领域竞争格局尚未确立,我国面临抢抓主动权、构筑竞争优势的重要机遇期。《实施意见》依托我国制造业体系全、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多、新业态蓬勃发展等优势,在未来产业专利布局和标准制定、前沿技术及领军企业创新、安全治理和开放合作等方面系统部署,加快实现从跟随模仿到原创引领的发展路径变革。

 

  从未来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看,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加速演进已经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产业、新模式,前瞻谋划先发优势领域意义重大。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应用;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脑机接口技术逐步迈进大众视野,并在仿生学、医疗诊断与干预、消费电子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实施意见》紧抓产业发展关键窗口期,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新方向和新赛道,推动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产业化落地,加快形成部分领域先发优势。

 

 0000000000.jpg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科研人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2024年1月31日摄) 陈晔华摄/本刊

 

  准确把握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总体思路

 

  《实施意见》从技术创新、产品突破、企业培育、场景开拓、生态建设、赛道谋划等方面作出部署和安排,为新时期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亮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聚焦一条主线。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要坚持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一方面,强调传统产业未来化,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开拓应用场景,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前沿技术快速熟化;另一方面,强调未来技术产业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二是注重场景牵引。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借助场景创新和需求牵引,与前沿技术形成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高效贯通创新、研发与应用各环节,加快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推广。如通过新型工业化场景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开拓未来制造新应用;通过跨界融合场景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以及信息消费等新需求。

 

  三是强化生态支撑。遵循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规律,聚焦未来产业高端、智能、绿色融合演进趋势和完整、先进、安全的发展要求,围绕标准与专利、中试能力、专业人才队伍、新型基础设施、金融支持、安全治理等系统布局,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加速数据、知识、人才、资本等要素高效流通。

 

  四是突出细分赛道。结合国内外前沿发展态势和技术演进趋势,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布局30余项细分赛道。同时持续跟踪全球科技创新及技术演变,构建分阶段分梯次培育、动态化调整、可持续推进的产业发展机制。

 

  多措并举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实施意见》制定了未来产业发展技术路线,明确了前沿技术创新突破方向,构建了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提出了创新合作、开放包容、安全可持续等政策导向,为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实施意见》制定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的技术路线:一是未来制造,包括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柔性制造、共享制造以及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二是未来信息,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三是未来材料,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以及超导等前沿新材料。四是未来能源,包括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设备、新型储能、能源电子等。五是未来空间,包括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空天高端装备,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等海洋高端装备,深地资源探采、极地探测与作业等深地及极地装备等。六是未来健康,包括细胞和基因、合成生物、生物育种、新型医疗服务、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等。

 

  第二,加快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的具体举措。一是持续激发创新动能,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二是精准识别前沿技术,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精准识别具备高水平技术突破、高潜能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高水平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打造产品交易平台,举办成果对接展会,提供精准对接。高水平建设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

 

  第三,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围绕技术、产品、主体、场景、支撑等共性要素,构建未来产业的发展生态。一是强化技术供给,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领军企业作用,加快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二是打造标志性产品,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三是壮大产业主体,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培育企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未来产业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四是丰富应用场景,包括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打造跨界融合场景、建设标志性场景。五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统筹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同步构建中试能力,为关键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等建设,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第四,健全产业金融、安全、治理及合作机制。未来产业具有典型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面临金融、安全、伦理、合作等诸多“无人区”,《实施意见》从金融支持、安全治理、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建立产业推进新机制。一是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二是强化安全治理,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探索跨部门联合治理模式,构建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未来产业治理格局。加强伦理规范研究,科学划定“红线”和“底线”,构建鉴别-评估-防御-治理一体化机制。引导企业建立数据管理、产品开发等自律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手段,防范前沿技术应用风险。三是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国内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支持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我国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举办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论坛、组建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等,贡献中国产品、方案和智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未来产业处于创新活力、辐射能力、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未来,要不断创新适应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试的创新氛围,加速推动未来产业工程化和产业化,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活力,全面开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